持续“刷屏”!国庆期间,中央、自治区等主要媒体密集关注三江
转载
于 10-08 16: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风情三江
作者:风情三江
17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持续“刷屏”!国庆期间,中央、自治区等主要媒体密集关注三江
显示
国庆期间,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云客户端等中央、自治区主要媒体密集报道三江国庆文旅活动。其中,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三江侗寨“多彩民俗欢度国庆”,极大提升侗乡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三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5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侗族姑娘展示茶艺晨观日出云海,午品茶叶清香,晚赏茶山夕照。国庆期间,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推出系列游园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10月5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游客在选购茶叶
10月4日,游客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游玩
这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
10月5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侗族姑娘进行游园活动
10月4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茶溪村,民众以拦路迎宾、芦笙踩堂、文艺表演等丰富的形式,欢庆文化廊楼落成启用,尽展侗乡多彩风情。
图为村民在唱耶歌

图为村民在吹芦笙

图为村民接受贺匾

图为村民在吹芦笙

图为活动现场

10月2日,2024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环“三省坡”桂湘黔侗族大歌比赛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广场举行,来自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26支参赛队800余名歌手同台竞技,一展歌喉。至今约有2500年历史的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国庆假日期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景区举行茶园走秀、茶艺表演、研学体验等特色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往观赏体验,品味茶乡魅力。近年来,三江县着力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力促侗乡茶旅深度融合发展,让茶农在家门口吃好“旅游饭”。

游客在体验采茶

侗族姑娘在表演茶园走秀

茶艺表演



10月3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侗寨景区举行国庆节牛王争霸赛,来自桂黔等地的8头牛王同台比拼,尽展侗乡斗牛文化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斗牛活动是侗乡传统竞技项目。每逢节假日,侗乡都会举行斗牛比赛,丰富旅游业态。图为斗牛比赛现场。

图为斗牛比赛现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载歌载舞 欢度国庆

10月2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八江镇布央村举行茶文化艺术节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当地群众以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多耶舞、赛芦笙等多彩形式,欢度国庆。
来源:《广西日报》


9月21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9名农民画画家历经10天的时间,创作完成《中国农民丰收节》长卷,以独特的方式喜庆丰收。
“长卷以金黄色为主基调,长4.88米、宽0.68米,由丰稔江河、稻香四溢、和美侗乡、普天同庆、大地铺金等5个章节构成,创新融合了南北方特色元素,寓意五谷丰登、春华秋实。”主创人员、三江侗族自治县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玉秋介绍。2024年是三江农民画的高光之年——三江农民画家陈美美、荣雪莲的作品《正月里来过新年》《美丽侗乡》双双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展区(年画),并获得进京展览的殊荣(全国仅有5件年画作品入选);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先后在中国国家画院、柳州群众艺术馆举行,三江农民画占展品近半数。
三江农民画起源于唐代的“侗彩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用朴实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侗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以题材鲜明、画风纯朴、色彩鲜艳、地域性与民族性和谐统一而闻名。2012年,三江农民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三江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聚力打造集生产、加工、装裱、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展览销售、举办农民画培训班、电商带货、政府推广等途径,有力推动三江农民画技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促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以“一幅画”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县共有农民画作者600余人,三江农民画产业年产值超5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三江农民画作者根植于侗乡文化沃土,用画笔展现不一样的特色风情。
陈美美的作品《正月里来过新年》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龙灯元素与少数民族文化铜鼓、侗锦元素结合在一起,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场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劳作,闲暇时则在画室里创作,把身边的美好事物画进作品里。”陈美美介绍。荣雪莲是土生土长的三江侗族阿妹,自幼对画画感兴趣,但从未参加过系统的绘画教育,只是在闲暇时自学自画。2019年,她偶然接触到三江农民画,立即被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和夸张的表现方式深深吸引。她决定静下心来学习农民画,并先后参加了柳州书画院和广西书画院举办的绘画培训班。经过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荣雪莲不断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水平,并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现年48岁的高基瑶族乡弓江村妇女陈仁先,零基础入门学习农民画。2020年,她参加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杨清利在村里举办的三江农民画培训班,从此迷上了绘画。她以瑶族题材为主,用画笔记录身边的美好。2022年,她的作品《汉果挂满基地上》荣获广西首届农民画大赛优秀奖。
三江积极助力农民画“走出去”,通过举办展览、赛事、研学等多种活动,打造三江农民画品牌,并深挖农民画市场价值,帮助画家们打开销路,促进增收。位于月也侗寨景区的三江侗画馆,是集三江农民画创作、研学、培训、展示、体验、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一楼销售农民画文创产品,二楼作为研学基地,三楼用于创作、培训。
“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不能饿着肚子搞传承。”馆长吴凡宇表示。这些年,她一直致力于探索三江农民画创新发展之路,研发出三江农民画餐具、背包、耳饰、保温杯、雨伞等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的文创产品,生产许多深受游客喜爱的文旅伴手礼,同时举办非遗研学体验班,吸引众多游客入店体验,助力侗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展望未来,县委书记贺莹表示:“我们将依托柳州‘龙城笔阵’文化品牌建设,着力种文化、搭平台、兴产业,积极开展各方面跨界合作,进一步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力度,全力推动三江农民画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引领侗乡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视频制作:郭骞 罗琦
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内,一张尺幅巨大的侗绣十分惹眼:花鸟虫鱼、龙凤锦鸡、太阳月亮……各式的纹路在侗族刺绣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韦清花与几位绣娘的手中组成了一个“寿”字。国庆期间,这件作品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绣满三代人祝福的侗绣
韦清花向记者介绍说:“这件作品很特别,当时家里老人准备过九十岁大寿,我联合家里的绣娘一起开工,收集母亲制作的侗绣剪纸、绣样,让女儿给我们排列创意,所以它是三代人的祝福!”在韦清花的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侗绣是极富特色的民俗产品,她经营的清花绣坊就坐落在程阳八寨景区内,因其绣片精美,风格独特,许多游客都会在她的清花绣坊内停留许久。
韦清花介绍侗族服饰
韦清花出生于侗绣世家,自幼与侗绣结下不解之缘。在三江的传统侗族家庭里,侗绣技艺代代相传。韦清花介绍说,自己的手艺是母亲手把手传授的,而女儿也在自己的影响下从事着侗绣制作,三代人延续着侗族的传统。侗族传统服饰风格鲜明,但制作工序复杂,主要分为纺纱、织布、印染、裁剪、刺绣等。其中,刺绣主要为剪纸绣(平绣),需先制作成绣片,而后镶在衣襟、衣领、袖口、胸兜、裙边绶带、背带盖或直接绣在布料上。
侗族妇女服饰
绣片上的图案总是饱含着不同的祝福,包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能在侗族妇女的指尖上变得栩栩如生、五彩斑斓。这些图案历经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传承,最终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侗族妇女喜欢穿对襟绣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均配有花边,胸部另配一块胸兜。所以,一件衣服的这些部位最适合装饰,也是最能显示刺绣技艺的地方,于是这些部位的图案总能花样繁多:有的会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富贵牡丹,也有的绣上了开屏孔雀……充分展现出侗族妇女的审美、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韦清花笑着说。
侗族服饰中的腰带上也绣满了精美的图案

侗族服饰
三代人,一件事,既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在延续中不断创新突破。在女儿覃桂珍回家“接班”后,韦清花也渐渐感觉到了年轻一代对幸福生活的不同诠释。在传统服装制式与传统纹饰的基础上,女儿覃桂珍把侗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中,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作品面世后,迅速得到了新的消费群体的认可。在韦清花看来,非遗并非只是过去生活的留痕与见证,而是古老民族留给当代与未来的“根”与“魂”,承载着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手中的功夫还将继续传下去,这样的事业应该做,也值得做。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侗族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古老传说与民族故事。而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但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更让我们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更加紧密相连,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访现场